我们也许会疑惑读书的意义何在,时常忘掉了里面经典的话语,忘掉了故事的经过,忘掉了作者的感悟。只收获了读书时的内心的满足。除此之外就真的没有意义了吗?

我也为曾为这个问题困扰过。后来才发现,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给出答案了。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 ,意思就是,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

其实 为读书付出的努力不会白费。很多时候,我们看似遗忘了所读过的内容,但那些内容并未消失,你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等时间长了,那些细枝末节你都忘了,剩下来的,就成了你的素质。而这些素质在你今后的人生的生活轨迹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你的生活,也许你不会发现。

也许有一天,你喜欢的女生或者男生,恰好也喜欢读书,又恰好喜欢《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时你的平时的阅读就会给你们带来无尽的话题,你们谈论书中的故事情节,表达的自己的感悟,这无疑对于个人魅力得到加分,或许你就因此收获一份美丽的爱情或真挚的友情。抑或是你某天出去陪客户吃饭聊天,当对方谈论到某个故事某个作者的时候不会显得你一无所知,而如果你知道,你们就会聊的很开心,这也许是你人生的一个契机。

说了两个例子,只是比较肤浅简单的表达出读书给你带来的好处。读书最大的好处就是升华你的三观,提升你的对事物的见解和心态的磨练,同时也让成为一个有深度内涵的人,因此你的气质你的行为举止也会被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毕竟,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有限,需要从别人的故事中感悟不一样的人生。

讲一个大家一定会觉得浅显的小故事吧。这个简单的故事叫我记了很久,每次有疑惑时就会想到。

很久很久以前。一对爷孙在河边聊天,孙子天真地歪着头问爷爷:爷爷,我看你每天都读那本厚厚的圣经,您记得住多少呢?如果反正都要忘记书中的内容,你为什么还看? 爷爷慈爱地笑着说:乖孩子,去把装煤的竹篮拿来。 孙子很疑惑,但还是拿来了脏兮兮满是煤渣的竹篮。 爷爷又发话了:去拿这个篮子在河里打点水上来。 孙子更加疑惑了,但还是照做了。 很明显,竹篮是没办法装水的。孙子气恼地跑回来:爷爷,您到底要我干什么? 爷爷说:你再去试试。 就这样反复多次,孙子也没能打来水。 爷爷这才笑着对恼怒的孙子说:孩子你再看看竹篮,还是之前的竹篮吗? 孙子愣住了。之前满是煤渣的竹篮,因为多次受到清水的清洗,现在已经焕然一新。

爷爷这才说到:读书的过程就像是用这个竹篮打水一样。虽然清水都从缝隙中流走了,表面上看我们什么都没得到, 但在不知不觉中,人的心灵就像这竹篮一样已经被净化得澄澈明亮。这就是读书的意义。

如果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记住,甚至把书中的吉光片羽刻在脑海里,作为显示自我存在、或者比别人高明的依据,这样的读法,看似有益,却失去了读书最感性的本真。

消极点说,读书是对现实生活种种平庸与逼仄的逃避。透过书籍构筑起的独立的心灵世界,每一位读者都能够领略人类的智性之光和性情之美,对前人或同时代高人的世界观也有所了然。这种纯粹的参照和成长是很多事情无法给与的。而且,读书给人以更大的自由,在书籍构筑的世界里,很少有阻碍,因为想象是不会碰壁的。

积极来看,读书是对现实的补偿。生活中难有的、难以实现的梦想,书里可以教你实现。现实里的无力感,书里可以营造情境,让你不觉代入,进而兴观群怨,浑然忘机。这种体验也许是无用的,但也因为无用,所得的快乐才更纯粹。哪怕终要回到现实,也不再会因为一时一刻的阻滞而灰心丧气。换个角度理解,是说读了很多书都会忘掉,读书有什么用。上面回答的是:读书本身就是件无用,但快乐的事。

然后再从功利的角度勉强一说:小时候背诗诵经,都是童子功,未必明白什么意思,但记诵下来了,长大后再想起,或是灵光一闪,就有新的体悟。常读常新才是真意,凡事都记住不如不读,百度一下你就知道啊。不必担心记得不够多,无意识记下的那些就是收获。

最后要说的是,读书的“用处”是潜移默化的,读一两本书记不住没关系,一年读50到100本书,坚持2、3年,再看看,一定和现在的自己迥然不同。

“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的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